鄭安齊:在柏林,正同樣發生托育危機
https://tw.news.appledaily.com/forum/realtime/20180618/1375150/德國特派員:鄭安齊/德國奧登堡大學藝術教育博士生
5月26日的當天,即使柏林出現了罕見的高溫,仍然有3000多名抗議者走上街頭,當中有家長、托育員、服務業工會成員,甚至是坐在嬰兒車與襁褓中的小孩。這場抗爭名為「托兒所危機」(Kitakrise),是為了抗議當前柏林市極度失衡的托育需求。
資 料指出,目前柏林約短缺了1萬名托育員(Erzieher*in)的人力,並且短少了2500個托育的空位。然而這項數據是以全柏林市為範圍進行統計的, 在某些生育率較高或托育機構格外短缺的區域,例如莫阿比特(Moabit)或普倫茨勞貝格區(Prenzlauer Berg),家長只能跨區尋找托育機會。
更荒謬的是,有的人自己從事托育員的工作,然而自己家的小孩卻找不到地方托育。《每日鏡報》(Tagesspiegel)的記者就觀察到,遊行隊伍中還有「等待號碼第374號」這樣的手舉牌出現。
「托兒所危機」的抗爭者們提出了三點訴求。首先,當前柏林的都市空間使用競爭及其所連帶導致的高房租,使得許多托育機構難覓場所。市府可做的,除提高新建托兒所建物的補貼外,也應提供公有土地,予托育目的使用。
其次,眾所皆知的是,在柏林,托育員並非特別具吸引力的工作,因其工作條件與薪水都不是太理想。然而,托育員也不應成為這場危機的代罪羔羊。
抗爭中亦訴求,即刻提升托育員的待遇,給予托育員足以負擔長時工作的薪水;聘僱充足的人力,以合理化托育員與幼童比例;並應進行宣導,使更多年輕一代願意投入這項工作。這一方面保障了工作條件,同時也是對托育品質的維護。
最後,在無奈又毫無效率的申請托育機會過程中失望的家長,也需要被支持。
抗 爭組織表示,若能建立一個資料庫,彙整托育機構的資訊,舉凡空位、申請時間等等,將是對家長莫大的幫助;申請和補貼的過程也應簡化,除增加公部門在這方面 的人力投入,並設置多種語言的服務,減輕移民家庭的壓力。文化背景、族群、宗教信仰、身障等因素,更應在申請過程中得到一視同仁的對待。
台灣雖然少子化問題嚴重,但是在特定地區,尤其都市地帶,卻仍然出現了托育短缺的問題。托育機會更往往與家長或整個家庭所處的社經階層高度正相關,因為可負擔的時間、金錢乃至交通成本不同,必定正相關地反映在可取得的托育機會多寡上。
都市中產都難以覓得托育機會的同時,就更遑論工人階層或新移民家庭了。當公共資源無法分擔托育的工作,而將責任全落在家長或家庭身上,那麼,生育對年輕一輩來說,便有如懲罰而非祝願了。
Keine Kommentare:
Kommentar veröffentlichen
Hinweis: Nur ein Mitglied dieses Blogs kann Kommentare posten.